古有明訓:慷慨赴死易,從容就義難。不論是朱熹還是謝枋得,都有提過類似的話。
慷慨赴死,就好像征戰沙場的戰士,說著戰死沙場的勇士的驕傲,揮刀舞劍,最終如願,那一份慷慨激昂,鼓舞的不僅是周遭的人,也鼓舞著自己。
所以說,慷慨赴死,其實是充滿情緒的,正因為充滿情緒,理性被壓了下去,讓你更不怕眼前的死亡。
而說到從容就義,很難不去聯想到文天祥,宋末大狀元,忠臣二字的代言人,那一首正氣歌流芳百世,真的如他所說:留取丹青照汗青。
文天祥就是所謂的從容就義,文天祥對忽必烈的招降與利誘視若無睹,他知道他這麼做下場是死路一條,而文天祥也欣然接受。
重點在於,文天祥是仔細思考過的,他知道這樣做會死、會被砍頭,他有思考的時間,他在苟且偷生以及赴死當中選擇了前者。
更難者是"從容"二字,在死亡之前表現的從容,非凡人可以做到,正氣凜然,慷慨瀟灑。
結論,為什麼說慷慨赴死易,從容就義難?
同樣都是選擇赴死,但是在我看來,前者是被情緒的推波助瀾,而後者則是冷靜思考後的選擇。
其實不用講到這麼沉重的議題,日常生活中,很多事情,情緒一來你就做下去了,但是停下來思考之後,就變得畏畏縮縮,不就是因為你當下那份激昂,推你下去的嗎?高空彈跳之前,在朋友的叫囂以及自己的情緒下,你就跳下去了,但是停了一秒,想了一下,你就不敢跳了。
關於我
◎ 關注社群|FB粉絲團、追蹤IG:麻鼠揪麻將
◎ 蝦皮清單|蝦皮每周好物推薦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