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幾天和朋友打牌,下家自摸亮出這個牌型,聽四張牌,相當漂亮的牌型。
555678筒,12345678999萬。最後一張5筒是後來自摸放進去的。
所以原本是:55678筒,12345678999萬,聽牌。
前幾天和朋友打牌,下家自摸亮出這個牌型,聽四張牌,相當漂亮的牌型。
555678筒,12345678999萬。最後一張5筒是後來自摸放進去的。
所以原本是:55678筒,12345678999萬,聽牌。
新手剛開始打牌,在熟悉規則以及基本的胡牌牌型之後,最重要的功課是牌理,包括牌的一路性、往下推算性,以及台數表……等。
而大部分的人打牌打久了,基本上都可以看透這些特性,牌理是可以透過經驗累積而得到的實力。
然而,經驗的累積有一定的天花板,想要更上一層樓,就必須"觀察更多的資訊",也就是牌局上所透露出的細節。
其實不僅是麻將,所有遊戲都一樣,高手之所以比較強,都是強在比其他人掌握更多"細節"。
一個玩家,連續丟兩張同樣花色、不同數字的牌,實戰中其實很常見。我們可以從這兩張牌,判斷出他哪些牌不要。
直接說結論:當玩家連續兩回合丟出同花色的牌,其數字相減小於等於4且跨過數字5,那麼該花色整門不要。
也就是說:
1)相減等於2:丟4和6
上一次打牌,其中一局,後期已經聽牌,手牌3445條。
雖說已經聽牌,但是聽大肚子的4條,只有兩張,實在不怎麼漂亮,加上自己的牌很難轉成雙頭,因為摸2條、6條進來,我也不敢丟4條,14、25條幾乎就是槍張。
理智上是這樣判斷的,但是當對家丟了4條之後,我居然下意識的喊碰。丟掉3條之後,聽單吊(全求人)5條。
糗的是,5條已經在場上現了3張,分別是對家吃了一個345條,下家吃了一個456條,而我又知道下家手上還有一張5條,最後一張是我手上這一張。
上次和朋友打牌,對家連4,正值緊張的氣氛。
當我立起手牌,發現三進聽,而且是很容易進的三進聽,開心的不得了。
約莫第五巡,進了該進的牌之後,以為自己聽牌了。
之後對家丟了一張2萬,然後我便興奮的攤了下來,發現不對勁
之前跟大家分享過,站在最大機率的立場,我們對常見的聽牌搭子進行強弱比較:
雙頭>中洞>單吊
的確,以自摸的效率來看,單吊的機率最低,只聽一門,加上自己又抓了1張,只剩3張,機率微乎其微。
但是若是非將自摸當成目的,而是只求胡牌的話,單吊有時候又是一個奇兵。
在進入社會之後,要湊到四個朋友,同時有空,一起打牌的機會非常少。
每次大家都會問:「要打多久?」
要打多久?這個問題變數太多。假如有人連莊,或者有人這次拿到的牌特別複雜,或者打到一半開始聊天,都會使整個麻將的進程變慢,打得當然會更久。
暫且撇除這些不確定因素,我們只討論"平均一將打多久?"。
在牌局的前期~中期(1~10巡),倘若對家打九筒,上家跟打九筒,而你手上有一張孤張九筒,此時,你就要有所顧慮,因為下家高機率要這一張九筒!
若此孤張九筒不是你的最後一張孤張,可以考慮先留著。
試問,需要九筒的情況,有哪幾種?
打麻將,牌立起來之後,發現牌很差,那麼這一局大概就要下船了。(廢話)
這聽起來很自然,但是究竟要多差才下船?下船之後要怎麼打?那才是我們要討論的重點。
一般而言,我們摸牌靠搭的機率是1/2~1/3,也就是說,摸2~3次會靠搭一次。
麻將總共有144張牌,扣掉每人起手摸到的16*4=64張,再扣掉鐵八敦裡面的16張。
144-64-16=64張,64/4=16張,代表每人到流局前會摸16張牌左右,換句話說,有16個回合,在麻將裡面又稱為16巡。
若是再將花牌的因素考慮進去,每個人到流局前,大約會摸15張左右的牌,也就是總共會有15巡。
我們又將15巡,分成、前、中後期。
那天去朋友家吃羊肉爐、打牌,非常高興。
有一局,我的牌進程不算快,約莫第十一巡,我的牌型是:
東東東、23條、67筒。
下一巡,上家打1條,我吃,然後聽牌。場上5~9筒幾乎都沒現,而我又有7成的把握,其他三家還沒聽牌,另一方面,東風刻子是沒有台的。
今天要聊一個麻將萬年考古題:打麻將是靠運氣,還是靠實力?
結論我也寫在標題了:短期是靠運氣;長期是靠實力。
為什麼這麼說?
倘若一個高手的勝率(餘籌碼>0)55%,這個55%,會在1將之間展現出來嗎?想當然是不會的。
很多人說新手打麻將,會有"新手運",我並不否認。
我還是新手的時候,想得比現在還少,贏的卻比現在還多。
我也在許多場子看到麻將新手,一上來就尻爆三家老手。
導致一個很有趣的情形,新手贏了不會數台數,老手輸了還要幫你數。